91看书网

繁体版 简体版
91看书网 > 辛亥大军阀 > 第七百三十八章 芬兰绞肉机(一)

第七百三十八章 芬兰绞肉机(一)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1935年的时候,芬兰甚至派人来要和中国签订对苏攻守同盟的条约,芬兰人的意思很明显就是拉着中国一起对抗苏俄,准备对苏俄来个两面夹击。当时的陈敬云心里头是有这个意思的,但是陈敬云却是没有立即答应,而是转而和芬兰人签订了另外一个商贸条约,加大了对芬兰的军事援助,并且陈敬云亲口对来华的芬兰使者说:“芬兰作为一个独立的民族,任何改变这种事实的人对我来说都是无法接受的。”

这种口头上的话基本上就可以代表陈敬云给予了芬兰的独立保证。尽管这种口头上的保证没有什么太大的作用,但是芬兰人也是知道中国就是陈敬云的一言堂,只要能够获得陈敬云的好感和同情,那么这种口头上的保证也就和实际上的同盟条约没有太大的差别。

南京总统府,芬兰大使一脸急色的跟在燕井邝的后头,等他们来到一个扇房门前,芬兰大使深吸了口气,平顺着自己心中的气躁,他作为芬兰的代表,他需要向陈敬云证明芬兰人是有能力抵抗苏俄的进攻的,只有这样芬兰才能够获得来自中国的支持。

这个世界上,中国不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尽管1939年时中国的工业产值已经超越了英法德三国,登上了世界第二的位置,仅次于美国之后,但是中国在国际上给其他国家的影响是远远没有第二的地位,顶多也就是第二梯队里的领头羊,第五第六的样子,人们眼中的第一梯队还是英法德苏这些强国。不过做这些判断的时候,他们都是选择性忘记了中国拥有世界上数一数二的庞大陆军,拥有世界上第四大吨位的海军,单纯比较海军战斗力而言,中国海军是不是第一不好说,但是中国海军目前的这支庞大航空母舰编队,足以粉碎任何国家的舰队。

对于芬兰来说,中国是不是最强大的国家并不重要的,重要的是中国和苏俄是死对头,和芬兰拥有同一个敌人,而且两国之间还没有那怕一丁点的利益冲突。所以尽管距离远了些,但中国实际上就是芬兰的最佳盟友选择。

但是对于中国来说,芬兰只是几个盟友之一,同样的国家还有伊朗,甚至俄罗斯共和国和朝鲜共和国都是类似的情况。

现在芬兰正在面临着来自苏俄最后的战争通牒,芬兰人也是不知道中国会不会冒着和苏俄开战的风险向苏俄提出干涉,要想让中国直接出兵苏俄的可能性太小,芬兰人暂时也没有指望这个,他们所需要的就是中国对苏俄提出威胁,迫使苏俄打消进攻芬兰的心思,如果苏俄执意要进攻芬兰的话,那么芬兰方面就希望获得来自中国的军事援助。

门开了,芬兰大使此时已经是一脸平静面带微笑走进了陈敬云的办公室,当他看到同样面露微笑伸出手欢迎他的陈敬云时,他心中已经是平静了下来,脑海中已经开始斟酌着该用什么样的言辞来获取陈敬云的同情和帮助。

看着进门而来的芬兰大使,陈敬云自然是知道他为什么会过来,苏俄向芬兰发出了最后的战争通牒,中国的情报部门第一时间就是传回了消息,苏芬战争在后世里也不算什么小战争了,陈敬云自然也是有所耳闻,但是他以为这个时空里的苏俄战略形势那么差,应该不会和历史上一样主动进攻芬兰啊,难道斯大林就真的不怕自己在他们打的jilie的时候,在西伯利亚上给它捅一刀吗?

难道这些社工党人的思维就跟日本人一样是难以理解的,这明明战略形势那么差,竟然还主动去挑起一场战争?陈敬云有些难以理解。

他自然不知道,这个时空里的苏俄之所以战略形势会那么差,那全都是因为中国的影响,中国在西伯利亚和中亚地区的大军就像是一把砍头大刀,无时不刻都悬在苏俄人头上,苏俄人为了在西伯利亚地区保持平衡,可是投入了大量的力量,可是三十年代后,中国在伊朗和芬兰的军事援助进一步加剧了苏俄局势的劣势,这也的确是,如果在苏俄和中国发生大战的时候,芬兰和伊朗都出兵苏俄的话,那时候苏俄就得跳脚了。

某种程度上来说,苏俄在这个时空里之所以还坚持进攻芬兰,为的就是打破这种战略上的劣势,西伯利亚那边改变不了,伊朗那边局势太复杂,但是芬兰可就在彼得格勒的边上,苏俄要进攻的话预计也花费不了什么力气,而把芬兰拿下来后也就能够保障苏俄的西北部国境的安全。

所以说,这个时空里苏俄冒险进攻芬兰,至少有一本原因是中国造成的。

面对苏俄要进攻芬兰,陈敬云自然是要跳出来大力反对的,这个和芬兰人能不能保持民族独立无关,也和他对芬兰人的同情无关,实际上这些对于芬兰人很重要的东西对于陈敬云而言屁都不是,他想的是让苏俄在芬兰那边吃的大大的苦头。

所以在芬兰大使担忧了半天后,陈敬云就是表示中国将会对苏俄意图侵略芬兰表达最强烈的抗议,随后又表示中国会对芬兰进一步加大军事援助。

大批军火开始从中国各大港口装船,然后将会奔赴北欧,然后交付芬兰,由于欧洲那边是战区,而且波罗的海那边也有着苏俄的海军舰队,所以这些军械武器在奔赴芬兰的时候也是配属了一支舰队进行护航,免的让那些欧洲交战国给扣留了,要知道欧洲那边战争爆发后,中国向德国运输的商船已经被扣留了数个船队的物资,虽然为了避免激怒中国英法都会按照高价收购这些被扣物资,但是这对于中国的对德贸易来说还是造成了极大的破坏,不得已之下中国只好通过中立国进行对德贸易,比如瑞士、比如瑞典,还有此时尚未参战的意大利。

和德国的贸易不仅仅是为了赚钱,更重要的是向德国持续输送工业原料,延续德国的生命力,让德国能够坚持的更久一些,而这些向德国输送的物资中,以各种工业原料为主,此外最大宗的物资就是石油了。德国作为一个贫油国,虽然能够从罗马尼亚那边获得数量不菲的石油,但是对于德国的庞大石油消耗量来说还是远远不足的,而中国的石油产量是严重过剩的,1939年的石油产量产量为四千万吨,仅次于美国,是世界第二大产油国,就连拥有广阔殖民地的英国以及拥有巴库油田的苏俄都比不上。

中国的工业产值虽然也高,但是国民的民间石油用量实际并不算大,汽车拥有量还是不如美国那边那么变态,要知道美国的石油年产量可是高达两亿多吨,地球的其他国家加起来的石油产量都比不上美国一家多。而美国那庞大的石油产量实际上并不说明了什么,中国如果有足够的市场和需求,石油产量也能够迅速攀升到上亿吨,国内的数大油田都已经发现就等着随时开发了,但关键的是没有足够的市场了,短时间内开采了那么多石油卖给谁去啊,国内民间的石油消耗量并不是太多,而中**方的石油消耗也是有个限量的,按照二战标准实际上中国哪怕只有一千万吨的石油产量基本就能够支撑得起一场世界大战了。美国那边最恐怖的不是石油产量,而是石油的消耗量,这年代美国几乎消耗了全球几乎一半的石油产量,于此相对应的就是美国一家的工业产值占据了全球的一半,加上美国的人口不少,这些工业潜能就能够完全的转化为军事力量潜力。

如果说中国能够和美国有着边境接触的话,哪怕陈敬云也不会担心太多,大不了上千万陆军推过去就是了,但关键的是美国所处的北美两边都是海洋,这样战略上的优势几乎让美国处于了不败之地。

哪怕是短时间内处于劣势,哪怕美国的士兵都是少爷兵,但是只要敌国无法打击他们的本土工业基地,基本上就不可能战胜美国,毕竟人家一个人开两辆坦克,一个人开两架飞机,还打个毛啊!

真正要战胜美国,实际上办法就是一个,那就是等核弹大规模量产后,需要注意的是这并不是说核弹研发出来就可以了,而是说核弹量产化,也就是说需要的核弹不是一枚两枚,而是几百枚几千枚,这些核弹轮着扔下去后把美国炸成废墟基本就可以取得胜利了。当然了里头还涉及一个核弹小型化以及洲际导弹的事情。不过这都不是必要的,哪怕核弹无法小型化也弄不出来洲际弹道导弹,但是把核弹装上超远程轰炸机一样可以用,凭借中国目前的航空技术,弄出一款航程达到上万公里的轰炸机不算什么难事,只是现在没有这个需求而已。

发展核打击力量中,最难的不是核弹研发,不是超远程轰炸机,也不是洲际导弹,而是核弹的量产化,核弹的量产化所需要的技术就不用提了,更关键的是几乎海量的资源投入,不是顶级的国家国根本就玩不起来,以二战时期的技术,不管是中国还是美国,弄一两枚核弹没什么问题,但是要弄出几百枚核弹来,四十年代里就有些难度了,历史上美国那么顺利而且在冷战的威胁下才在五十年代后期完成核弹的量产化,那个时候美苏的核威慑才成为现实。

在那之前,核弹不过就是大点的炸弹,而且还是扔掉了就没第二颗的那种。

因为中国和德国有着众多的贸易,战争爆发后中国通过中立国向德国运输大量物资的事情也是瞒不了人,不过他们对此也没有办法,这一次向芬兰运输军事物资,英法两国害怕这些物资是运输到德国去的,也是派出了军舰拦截,结果自然是遭到了伴随护航的中国海军舰艇的强烈反对,甚至进行了实弹威胁性射击,而随船的芬兰人也是极力解释,最后才算是通过了英法海军的拦截。

于此同时中国向苏俄提出了最严肃的外交抗议,不过斯大林这次也是无赖了,对中国的威胁不管不问,直接对芬兰出兵。当然出兵芬兰的时候,苏俄在西伯利亚地区的上百万大军也是处于战备状态,随时应对中国可能发动的进攻。

但是中国却是没有主动进攻,而是向芬兰提供了大量的军事装备,同时一支三百多人的军事顾问团也是乘坐飞机紧急经过数个国家的中转运输并在战争爆发后的第三天就是抵达了芬兰,这一批由中国现役军官组成的顾问团一抵达芬兰后,立即就是到了芬兰各部队中出谋划策。

论起和苏俄人的作战经验,这个世界上也就是中国人最有经验了,而这支军官顾问团几乎都是从西伯利亚、哈萨克地区的部队从紧急`抽调的,他们之前的工作就是整天研究着怎么打苏俄人。

除了来自中国、瑞典、德国方面的援助外,实际上芬兰人自身部队战斗力也是非常强悍,尤其是他们在雪地作战中所表现出来的强悍战斗力,让中国的军官顾问们都是觉得不可思议,对国内提交的报告中大力赞赏了芬兰人的战斗力强悍,如果国内能够对芬兰持续提供援助补给,那么就能够让苏俄在芬兰的冰天雪地上留下无数的尸体。

开战半个月,苏俄就因为损失惨重而不得不停下进攻的步伐,不得不从后方持续抽调兵力准备下一波的进攻,苏芬的这场冬季战争,让斯大林第一次知道大清洗过后的苏军已经是虚弱到不堪一击的地步了,而正是这场战争让斯大林开始了军队改革,由此才诞生了二战中的那支苏军,而同样是这场战争中苏军的低劣表现让希特勒有了击败苏俄的信心。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